-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桃李年华:女子20岁。花信年华:女子24岁。而立(正文 1 古时年龄段的称呼是:金钗之年:女孩12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及笄:指...
-
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 正文 1 古代人名字后面字...
-
1 是开始成年的意思。“甫一”就是表示最初,刚刚开始,时间间隔短,蕴含转折的意味,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扩展资料:古语年龄: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垂髫:也指儿童幼年。豆蔻:是指女孩的年...
-
1 在古代女子没有十八岁的直接称谓。古代女子到16岁叫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到了20岁叫桃李年华;古代年岁的别称1.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2.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
-
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
这时行冠礼称为及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代男子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其加冠三次,分别代表了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
-
女子行拱手礼时,正文 1 拱手礼男女区别如下。1,拱手礼男女区别,据段玉裁所著的《说文解字注·手部》记载,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据此记载可以得知,行拱手礼时,一般右手在内,左手在外。2,中国古人以左为敬,所以行拱手礼时,一般男子施...
-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13岁称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舞勺之年意思是指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12岁生日的过法:通常过生日的时候,父母都会准备丰盛的晚餐,做很多小宝贝爱吃的菜。让...
-
5 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6 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
-
闺名“闺名”在古代社会里,男女互不通问。女子的名字仅在闺阃之间流行,要是出了闺门(内室之门),给亲戚邻里以外的人听到认识到,便是违反了礼法。女子在成年礼,一般在许嫁前夕(15岁左右)举行。这样,对女子来说,名和字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名为父母家在初生时所取,是她作为父母家成员的标志;许嫁之际的...
-
1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2 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
-
中国的东南、西南地区,古代文身之风也很盛行。直到近现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独龙、基诺、佤、怒、景颇、珞巴、高山等民族中,这种习俗还残留有一定的遗迹。 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画脸”、“文面”。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施文时,由老年有经验的...
-
北京故宫旅游大攻略 简介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先后居住过24个皇帝。走进这座全世界最大的古代宫殿群,你分不清什么是传说,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历史。古旧的宫墙、沧桑的殿宇、甚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如同散落一地的五百年风霜,你会产生有一日穿越百年时空的错觉,在无限的神往中,回望两个王朝...
-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3.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4.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5.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
-
从之发髻(只要未出阁未及笄都是差不多):一般尚未及笄的女子梳打扒角(明)(即女孩子头发分梳两边,束成八字角模样。),以梳双髻为多,即在头上或在额旁梳成两个小鬟(宋)。及笄后,发式也从不插笄的丫髻,改为成年人的样子挽髻插笄,并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从此后深居闺室...
-
闺名“闺名”在古代社会里,男女互不通问。女子的名字仅在闺阃之间流行,要是出了闺门(内室之门),给亲戚邻里以外的人听到认识到,便是违反了礼法。女子在成年礼,一般在许嫁前夕(15岁左右)举行。这样,对女子来说,名和字就有了不同的意义,名为父母家在初生时所取,是她作为父母家成员的标志;许嫁之际的...
-
1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2 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
-
中国的东南、西南地区,古代文身之风也很盛行。直到近现代,在黎、傣、布朗、德昂、独龙、基诺、佤、怒、景颇、珞巴、高山等民族中,这种习俗还残留有一定的遗迹。 独龙族妇女文身的部位主要侧重于脸部,因此常称之为“画脸”、“文面”。每当少女长到十二三岁时,便要文面,以象征成年。施文时,由老年有经验的...
-
北京故宫旅游大攻略 简介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先后居住过24个皇帝。走进这座全世界最大的古代宫殿群,你分不清什么是传说,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历史。古旧的宫墙、沧桑的殿宇、甚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如同散落一地的五百年风霜,你会产生有一日穿越百年时空的错觉,在无限的神往中,回望两个王朝...
-
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3.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4.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5.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
-
从之发髻(只要未出阁未及笄都是差不多):一般尚未及笄的女子梳打扒角(明)(即女孩子头发分梳两边,束成八字角模样。),以梳双髻为多,即在头上或在额旁梳成两个小鬟(宋)。及笄后,发式也从不插笄的丫髻,改为成年人的样子挽髻插笄,并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从此后深居闺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