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作:[ jí jī ]。及,拼音:jí,声母是j,韵母是í,读作第2声。笄,拼音:jī,声母是j,韵母是ī,读作第1声。释义: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扩展资料:相关年龄另称:1、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2、垂髫:也指儿童幼...
-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始龀:龀,正文 1 根据男孩的年龄,有以下称谓: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初度:...
-
2、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男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 正文 1 女子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男子二十四岁称“逾弱冠”。1、花信,开花时期。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
-
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
-
3、始龀(chen)七八岁。4、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5、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7、束发:男子十六岁。8、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
-
方法/步骤 1 襁褓、初度、赤子,指的是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两三岁的儿童。总角、黄口、幼学,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2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及笄,年满十五岁的女子;志学之年、束发、成童少年十五级以上。3 加、结发、弱冠,男子20岁,而立之年、始室,男子三十岁。4 不惑之年,男子40岁,...
-
方法/步骤 1 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会;2岁:孩提。2 8岁:总角;9岁:黄口;10岁:幼学。3 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十三、舞夕之年;15岁:及笄、志学之年、束发、舞象之年、成童。4 16岁:二八;20岁:加冠、结发、弱冠;24岁:花信年华。5 30岁:而立之年、始室;40岁:不惑之年...
-
3、舞勺:13岁。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4、及笄:指女子15岁。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5、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7、弱冠:指男子20岁。弱,正文 1 古代10岁到100岁的称呼:1、外傅:10岁,...
-
读作:[ jí jī ]。及,拼音:jí,声母是j,韵母是í,读作第2声。笄,拼音:jī,声母是j,韵母是ī,读作第1声。释义: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扩展资料:相关年龄另称:1、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2、垂髫:也指儿童幼...
-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始龀:龀,正文 1 根据男孩的年龄,有以下称谓: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初度:...
-
2、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男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 正文 1 女子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男子二十四岁称“逾弱冠”。1、花信,开花时期。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
-
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
-
3、始龀(chen)七八岁。4、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5、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7、束发:男子十六岁。8、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
-
方法/步骤 1 襁褓、初度、赤子,指的是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两三岁的儿童。总角、黄口、幼学,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2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及笄,年满十五岁的女子;志学之年、束发、成童少年十五级以上。3 加、结发、弱冠,男子20岁,而立之年、始室,男子三十岁。4 不惑之年,男子40岁,...
-
方法/步骤 1 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会;2岁:孩提。2 8岁:总角;9岁:黄口;10岁:幼学。3 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十三、舞夕之年;15岁:及笄、志学之年、束发、舞象之年、成童。4 16岁:二八;20岁:加冠、结发、弱冠;24岁:花信年华。5 30岁:而立之年、始室;40岁:不惑之年...
-
3、舞勺:13岁。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4、及笄:指女子15岁。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5、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7、弱冠:指男子20岁。弱,正文 1 古代10岁到100岁的称呼:1、外傅:10岁,...
-
方法/步骤 1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束发又分全束和半束半披。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古代男子十五岁时,被称为束发。 15岁又称为"志学之年"。《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
读作:[ jí jī ]。及,拼音:jí,声母是j,韵母是í,读作第2声。笄,拼音:jī,声母是j,韵母是ī,读作第1声。释义: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扩展资料:相关年龄另称:1、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2、垂髫:也指儿童幼...
-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始龀:龀,正文 1 根据男孩的年龄,有以下称谓: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初度:...
-
2、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男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 正文 1 女子二十四岁称“花信年华”。男子二十四岁称“逾弱冠”。1、花信,开花时期。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
-
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
-
3、始龀(chen)七八岁。4、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5、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7、束发:男子十六岁。8、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
-
方法/步骤 1 襁褓、初度、赤子,指的是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两三岁的儿童。总角、黄口、幼学,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2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及笄,年满十五岁的女子;志学之年、束发、成童少年十五级以上。3 加、结发、弱冠,男子20岁,而立之年、始室,男子三十岁。4 不惑之年,男子40岁,...
-
方法/步骤 1 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会;2岁:孩提。2 8岁:总角;9岁:黄口;10岁:幼学。3 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十三、舞夕之年;15岁:及笄、志学之年、束发、舞象之年、成童。4 16岁:二八;20岁:加冠、结发、弱冠;24岁:花信年华。5 30岁:而立之年、始室;40岁:不惑之年...
-
3、舞勺:13岁。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4、及笄:指女子15岁。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5、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6、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7、弱冠:指男子20岁。弱,正文 1 古代10岁到100岁的称呼:1、外傅:10岁,...
-
方法/步骤 1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束发又分全束和半束半披。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古代男子十五岁时,被称为束发。 15岁又称为"志学之年"。《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