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名,徐庶。徐庶字元直,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州)长社县人。汉末三国时期人物。本名徐福,后因为友杀人而逃难,改名徐庶,自此遍访名师,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为友。先曾仕官于新野的刘备,曾推荐诸葛亮给刘备,曹操南下时与刘备、诸葛亮等一起南逃,因曹操在长坂之战中捕获其母而不得不弃备北上投操。此后徐庶仕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国史书《魏略》中以其原名徐福为其立传,《三国志》中则没有立传。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曾化名单福,并在离开时推荐诸葛亮。

3、第八名,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未年曹操手下谋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文若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力卒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5、第六名,陆逊。陆逊字伯言,本名陆议,吴郡吴人也。世江东大族,孙策之婿,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著名的军事家,江东大都督。陆逊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在讨伐山越暴乱时,他巧设疑兵,多建部队番号,乘夜进入山谷,到处鸣起军号鼓角之声,造成有干军万马的声势,从心理上瓦解了叛军。然后一鼓作气勇猛进击,终于用很少的兵力平息了几万人的山越暴乱。 巧夺荆州一战,他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对付曹操。这样,吕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轻取荆州。 夷陵之战时,陆逊则又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了诱敌深入、疲敌师志的战略方钎。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

7、第四名,司马懿。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周秦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最后的赢家,其智慧和手段可见一斑。

9、第二名,郭嘉。郭嘉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蕙蝤叼翕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网络上有人对郭嘉评价极高,认为是三国第一谋士,这里我也承认他的惊天才能但无奈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我只能给他第二,轮功绩和影响不如诸葛。操讨张绣新败,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攻打吕布事也是郭嘉出谋,曹操依郭嘉计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决堤水掩下邳,果然于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杀吕布。建安四年,刘备借趁袁术北投袁绍之机,主动向曹操请求前去截击。这时,恰好郭嘉、程昱不在身边,曹操就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待郭嘉与程昱回来,得知此事后一起劝阻曹操:“放走刘备,会生变数了!”但此时刘备已走,而且夺取下邳,举兵对抗曹操,曹操悔恨不听郭嘉之言..........郭嘉在世曹军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郭嘉死后竟也留下奇谋,不得不令人敬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