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出现从根本意义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行进轨迹,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仅如此,汽车的发展还创造出多个底蕴丰富的汽车品牌,发展了多项先进技术,涌现了大量优秀的汽车业界精英。时至今日,汽车的发展所影响到的已经远远不止工业界,而是整个社会。十大排行网(Top10.ph)为大家盘点了历史上10大最有意义的汽车,你认识几个呢?
史上最有意义的10大汽车
1、1921年:宾利3L——世界上第一款采用每缸4气门发动机的车型宾利3L是宾利历史上的第一款车型,之所以被命名为“3L”,因为它搭载的是3.0升直列4缸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是汽车历史上第一款每缸使用4气门的发动机,而且使用双火花塞,顶置凸轮轴,双化油器。在当时相当先进,最大功率70马力。与发动机相匹配的是4挡变速箱,这也使得3L的最高车速可达129公里/小时,超级运动版可以达到161公里/小时。至1924年,宾利3L获得24小时勒芒拉力赛冠军,被誉为世界上最快的车。1929年,该款车停产,共生产了1,622辆。

3、1910年:凯迪拉克30——第一款采用封闭车身的轿车凯迪拉克30诞生于1908年,“30”代表着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30马力。凯迪拉克30的特别之处在于,从1910年开始,这款车采用了全封闭的车身。在早期的汽车设计中,轿车的车厢并不是采用封闭结构,除了顶上的帆布篷之外只有前风窗,车身侧面则是敞开式设计,基本上是四轮马车的车厢样式,当时的生产工艺决定了车厢只能采用这样的结构。但是,这样的车厢结构并不能完全地遮风挡雨,很多汽车公司也都在尝试生产封闭式车身的轿车,而第一个成功的汽车生产商就是凯迪拉克,凯迪拉克30成为第一款采用封闭式车身的轿车——这无疑是汽车制造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尽管凯迪拉克30系列车型还存在一些不足,但作为一款封闭式车身的轿车,30系列为驾乘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乘车环境。

5、1907年:劳斯莱斯Sliver Ghost——世界上第一辆采用质量控制生产的轿车1906年,在劳斯莱斯公司成立后不久,经典车型“Sliver Ghost银魅、”便问世了。次年,首次亮相于巴黎汽车博览会,其金色钟顶形散热器非常引人注目,直到今天这一造型依然是劳斯莱斯不可替代的设计元素。它的设计理念也与当时其他品牌迥然不同,例如,为让乘客以最优雅的姿势下车,车门采用马车走入式设计,门是向后打开的。此类细节使它被当时的新闻界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汽车。它的轴距也有两次变,在1913年前为3,442毫米,1913年到1923年为3,645毫米,1923年后为3,658毫米。不过有意思的是,直到这款车停产之后,劳斯莱斯才最终将它终命名为“Sliver Ghost”。

7、1899年:潘哈德Type A1——首款采用前置后驱结构的轿车1892年,法国人Rene Panhard和Emile Levassor成立了潘哈德汽车公司,Emile Levassor是个对机械有着很大天赋的人,他发现当时汽车采用的马车结构适合汽车这种交通工具,于是在1891年,他设计的一款新车问世了,这款新车颠覆了之前的汽车设计,采用的是前置后驱的结构,由此也奠定了现代汽车传动系统布局的基础。从第一款新车开始,Emile Levassor生产的轿车都是前置后驱的底盘结构,主要型号就是Type A1,前期的Type A1采用的仍然是较为古典的风格,车轮依旧是马车车轮的样式。到1899年时,Type A1已经具备了现代轿车的一些特点:底盘高度降低;4个车轮采用相同的规格,转向手柄被方向盘取代;发动机带有散热格栅。Type A1的动力由1.2升发动机提供,最大功率6马力,最高车速可达30公里/小时。

9、1呖分甾胗886年:奔驰Replica——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动力汽车1885年,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Karl Fri髫潋啜缅edrich Benz、推出了一款采用管状底盘的三轮车,这款车以自行车为原型,将后轮变成两个,两个后轮中间加上其自己设计的四冲程发动机,于是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动力汽车诞生了。这部汽车整体重量不到300公斤,其中发动机重100多公斤。Replica的动力由一台排量为958毫升的单缸发动机提供,最大功率只有0.68马力,车辆最高车速为16公里/小时。1886年1月29日,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的汽车Replica获得帝国专利证书,不久之后这辆车就开始在街道上行驶。但这辆汽车不太容易操纵,经常在围观人们的哄笑中撞到墙上。后来,Replica经过不断改进,终于在1887年成为首辆售出的奔驰汽车。在1888年的慕尼黑国际博览会上,奔驰的这辆Replica被授予金奖。如今,当初的这辆Replica早已不复存在,人们能见到的奔驰Replica是后来英国的约翰本特利工程公司为纪念Replica诞生100周年而制造的复制品。其中一辆Replica被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汽车公司购买收藏。
